打胜仗是最好的团建炒股配资配资平台。
在风云变幻的中国汽车市场,上汽集团曾是执牛耳的王者。然而,"灵魂论"抛出近四年后,上汽集团再无现象级产品,在舆论场和资本市场声音急遽沉寂。
2021 年,上汽销量高达 546 万辆,稳坐行业头把交椅;到 2024 年,销量骤降至 401.3 万辆,归母净利润暴跌近九成,市值蒸发超千亿元,昔日的"中国最大汽车集团"称号被比亚迪夺走。
新任总裁贾健旭上任之后高喊"学会跪着做人",劝上汽人放低姿态从头出发。
为扭转颓势,上汽选择与华为联手,推出鸿蒙智行第五品牌"尚界"。从 2025 年 2 月双方签约到今年 9 月首车上市,仅耗时十九个月,堪称"火箭速度"。
这背后,是上汽集团再也等不及了。
余承东与贾健旭
失去的四年过去四年,上汽集团经历了一场合资与自主的青黄不接。
2021 年陈虹抛出"灵魂论"时,上汽仍勇立潮头,合资品牌依然具备统治力:别克 GL8 在 MPV 市场傲视群雄,购买甚至需要加价排队;大众朗逸跻身国民家轿 ,与速腾在 A 级车市场"南北大众双雄争霸"。
长期躺赢的局面,让上汽有资源也有底气,探索一种"合资抚育自主"的模式:从合资业务中分得的利润,被广泛投入自主业务的技术研发和新品牌打造,好让上汽在智能电动汽车世代到来时,完成一场新旧动能转换。
2021 年,上汽乘用车板块先后推出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智己、飞凡,其中智己主打操控与智能,强势对标特斯拉,飞凡则从荣威脱胎而来,准备摆脱后者的网约车标签,冲击 20 万以上市场。同一时间,MG 则在英国血统的加护下,忙着把中国车卖到全世界。
但现实常常是以为做好了充分准备,时代的切换还是来得猝不及防。
2022 年后,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如坐火箭般冲破 30%,以油车为绝对主力的上汽合资板块,利润持续缩水,产能利用率连年下降,活成了其他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崛起的背景板。
面对合资退潮,上汽自主板块展开多线突围,但未能挑过大梁。
2024 年,智己汽车销量同比劲增 71%,年交付却仍不足 7 万辆,月均不到 6000 辆,品牌尚未长成大树;而在智己主战 20-30 万价位后,飞凡失去了预想中的阵地,一轮兜兜转转,最终被并回荣威;避开国内惨烈竞争、聚焦海外扩张的 MG 品牌,也在 2024 年因为一轮贸易战,销量由涨转跌。
在学会跪着做人的口号响起之前,市场就已击碎了上汽的骄傲。
灵魂在赛马
在合资和自主品牌未完成换防的形势下,上汽重新布局合资合作,向合资品牌反向进行技术输出。
2024 年,上汽奥迪基于上汽整车平台进一步研发而来的 AUDIE5 Sportsback 正式亮相,同年底上汽和大众提前续签合资协议,计划联合开发十余款纯电和插混车型。同一时间,上汽通用开始向别克的新车导入和荣威同源的技术。
AUDI E5 Sportsback,大量使用上汽技术资产
在从拿来主义到反向输出技术的转变中,上汽投入巨资开发的智能化、新能源技术,有了更大的舞台和变现可能。略显尴尬的是,上汽最想掌握的灵魂——由上汽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,并不在这些合作的舞台中央。
上汽研发智能驾驶、捍卫灵魂的努力,在过去几年本身就是一场过程复杂、结果意外的多方赛马。
2021 年,上汽成立零束科技,这个前身为上汽集团软件中心的公司,承担着电子电气架构、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,本应有极高的战略地位——作为平台型软件科技公司,为上汽筑起智能化技术主权的护城河。
零束是推动地平线芯片方案在上汽体系上车的主要力量
但与此同时,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内,也有一支与车型项目关系最近的智驾中心团队在自研智能辅助驾驶,首先用于飞凡 R7。2022 年,这支团队归并进入新设立的上汽创新研发总院,可谓上汽体系内研发智驾的正规军。
此外,随着智己在 2021 年后成为上汽的重点工程,上汽在 2021 年领投了 Momenta C 轮融资,成为其重要股东,并将智己的智能辅助驾驶量产,押宝在了 Momenta 身上 [ 1 ] 。
2024 年后,零束苦于智能驾驶项目量产经验不足,智驾中心的自研团队则在飞凡取消独立品牌失去了战略支点。此时,实质上帮助上汽在智能驾驶领域捍卫灵魂的,不是体系内的亲儿子,反而是"干儿子" Momenta。
但矛盾之处在于,Momenta 也有自己的发展需求,因此一边扮演着为上汽捍卫灵魂的角色,一边又向奔驰、丰田、日产等车企兜售灵魂。
更尴尬的是,即便 Momenta 总是将最新的算法和工程进展优先向智己旗下的车型投放,维持了上汽灵魂的表面体面,但却并未帮助智己打造出销量长虹的爆款。
毕竟,一款车要获取商业成功需要做对太多事,而有好用的智驾只是其中一件。
伴随着与日俱增的市场压力,在为灵魂赛马数年后,上汽赫然发现,当务之急不再是纠结灵魂的归属权,而是先保住肉身。
而在同一条时间轴上,华为的智能电动汽车相关业务也经历了一场"内部赛马":
智选车模式(即鸿蒙智行)通过华为的深度介入,为车企提供了产品在技术、设计和营销上的一揽子统一服务,不仅提供灵魂,还帮助车企改造肉身。
一些早期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频频收获爆款,如赛力斯品牌下的问界系列,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 " 嫡长子 ",去年全系销量突破 38 万辆,带动赛力斯从濒临退市到市值突破 2000 亿元,一度超过上汽,给汽车圈上了生动一课。
相比之下,HI 模式的合作深度有限,聚焦技术授权,华为提供全栈智能解决方案但不参与产品定义与销售,产品市场表现更多取决于车企自身能力。
例如,阿维塔系列 2024 年销量为 7.36 万辆,虽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,但仍低于多次调整后的销量目标;作为 HI 模式的第一个客户,极狐汽车也始终没进入新能源主流阵营。
两相对比,对急于寻找速效药的车企而言,两种模式该选哪一个不言而喻。
2025 年春,鸿蒙智行发布会上,尚界品牌首次亮相。上汽暂时放下了对灵魂的执念,选择站上了另一个巨人的肩膀。
插班生
但尚界上场,不意味着放手躺赢。
相较于 HI 主要向车企提供软硬件技术的轻模式,鸿蒙智行是一套对车企介入更深、需要同时调用华为 2B 与 2C 能力的重模式。
而在去年底,余承东联合"四界"合作车企董事长亮相央视,明确表示"鸿蒙智行人手资源都有限,目前业务只会聚焦在‘四界’上,把这四个品牌打造成样板。"这意味着,尚界在上场之前,就面临着鸿蒙智行还有多少人力与资源可以分的问题。
尚界首款量产车 H5,造型相对传统
同时,为了避免四界相互倾轧,鸿蒙智行在此前的规划中,早已安排好了各界的位置:
问界主打 SUV 与家庭用户;智界相对年轻化,主打运动,意图争抢特斯拉的市场份额;享界瞄准行政和旅行车市场,主打舒适;尊界剑指超豪华细分市场。四界覆盖了从 25 万元 -100 万元的价格区间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布局,彼此之间各有区隔,同时有所互补。
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各界的自身发展需要,边界已经有了走向模糊的趋势。例如,智界原本在纯电赛道和特斯拉打擂台,但智界 R7 增程版上市后,竞对变成了问界 M7,不仅在核心配置上都搭载华为 ADS 3.0 和鸿蒙座舱,能源形式也保持一致。
而尚界的临时加入,为五界的产品规划更添一笔挑战。
2024 年,被问及是否会推出低价格车型时,余承东强调"由于控制成本能力不强,鸿蒙智行暂时不考虑推出 20 万元以下的汽车",更直言" 30 万元以下车型基本亏损"。
但为了尚界,鸿蒙智行开了绿灯,将在并不熟悉的 20 万甚至 20 万以内的价格带作战。
便宜大碗向来不是鸿蒙智行的核心竞争力,无论是问界 M9 还是尊界 S800,都反映了"华系车"越贵越好卖的哲学。这在消费心理学上称为"凡勃仑效应",指的是商品定价越高、越稀缺,反而越畅销。因为此时的价格不仅仅是价格本身,更变成了高端消费者追捧的身份符号。
而 20 万以下市场是中国电动汽车的绞肉机,用户看重功能价值与性价比,这将对上汽提出巨大考验:如何有效降本,去承载华为并不便宜的智能化方案。
此外我们获悉,尚界 H5 并非像问界 M9、尊界 S800 那样,一开始就由华为介入产品定义,而是基于上汽开发中的车型深度改造而来,情况类似于第一代问界 M7,不同之处在于智驾与智舱上来就是满血版。
但机会在于,上汽在智能化技术领域经营多年,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,为华为智能化方案的快速上车提供了便利。
同时,在 20 万级市场,高含华量车型此前是市场空白。一款有华为品牌背书、搭载了华为汽车智能化全套技术的平价车型,颇有曾经华为手机子品牌荣耀的既视感,而荣耀的销量十分可观。
尽管尚界看起来是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了鸿蒙智行体系,但基于鸿蒙智行的战绩可查,以及对上汽与华为强强联合的朴素信任,当尚界开放销售渠道加盟时,还是有上千家经销商踊跃报名。
而上汽也在积极调整内部结构,为尚界铺路。尚界整车生产项目首期投入约 60 亿元,上汽集团组建起超 5000 人的专业团队,项目投产后,上汽临港基地整车年产量将提升至 28 万辆。
为了避免主机厂与华为因为利益鹬蚌相争、使品牌推进受到影响,总裁贾健旭对余承东直言:"你(华为)可以充分利用我(上汽)的资源,我们的人交给你来指挥也没有问题 [ 2 ] 。"
显然,相比于灵魂和主导权的面子,上汽更需要销量的里子,需要一款爆款。
而对于渴望带领上汽中兴的贾健旭来说,到底是跪着还是站着眼下并没有那么重要,一场宝贵的胜利才是带团队最好的方式。
参考资料
[ 1 ] 独家|万字长文揭秘上汽智驾十年风云,腾讯汽车
[ 2 ] 贾健旭首谈上汽为何与华为合作:把失去的 5 年时间连滚带爬地抢回来炒股配资配资平台,澎湃 · 新闻
百川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